九三学社中央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投稿
网站信息搜索:
关于推进成都经济区建设的若干建议
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09-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成渝经济区被定位为国家层面的西部三大经济区之一,是西部唯一被定位为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经济区,这标志着成渝经济区已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在成渝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即将获得空前发展机遇之际,四川省应认真思考怎样利用好现有条件和资源,积极参与成渝经济区的建设,抓住机遇在更高层面上以更强的力度推动四川的跨越式发展。 一、建设成都经济区对于四川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成都经济区是四川省参与成渝经济区的依托基础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09-2020年)》,成渝经济区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组团:成都经济区、重庆经济区。国家对成都经济区的定位非常明确: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综合交通主枢纽、通信枢纽、物流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制造业基地、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引领中国西部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国际城市、门户城市,主导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双核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成都经济区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四川省参与成渝经济区建设的依托基础,是四川省把握成渝经济区机遇的抓手,四川省要高度重视成都经济区的建设和由此给四川省带来的机遇。 (二)成都经济区是四川省经济发展的引擎 对四川省来说,成都经济区是四川省内的单中心经济区,是四川省经济发展的引擎。成都经济区的范围为7市47县,即“7+1(阿坝州)”,具体范围为: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乐山(含乐山市中区、峨眉山市和夹江县)、雅安(含雨城区和名山县)。7市面积8.1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的16.7%;2007年末总人口3379万人,占41.6%;但是,成都经济区的GDP为5993.5亿元,占全省的57.05%;财政收入400.72亿元,占47.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82.15亿元,占59.60%;人均GDP为17735.4元,是四川省平均的1.38倍;经济密度739.94万元/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平均的3.42倍。可见,成都经济区是对四川乃至西南有重大经济影响的西部经济高地,是中国西部的“东部”。建设好成都经济区,其经济带动作用必将更加凸显。 (三)成都经济区是四川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统筹城乡发展,是四川省下一步将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要实现城乡统筹,关键是要发展工业产业和现代农业,要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这些都有赖于成都经济区在工业产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大发展,有赖于成都经济区经济的大发展,以为四川省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庞大的农业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成都经济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诸候经济”竞争导致实力分散和区域冲突 成都经济区目前尚未形成一体化区域经济,还是在四川省管辖下的市、县经济体单元的地理概念。市(县)域经济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力布局的结果,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经济分权使得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得到承认,地方政府迸发出巨大的经济创新活力,地方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投资等驱动性经济活动充满活力,使得地方经济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隐患。 成都经济区的7市47县,地方政府都是在其辖域内具有很强资源配置能力的经济主体。7市也出现了产业同构、资源虚耗、地方保护主义、市场无序竞争、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工业化过程中暴露出很多矛盾,如抑制农业和服务业发展、孤立发展工业化、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事业建设严重滞后、区域资源难以为县域所用且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等诸多矛盾,这些矛盾表现在区域经济利益冲突上,导致区域内各市(县)实力分散、区域冲突日益严重。 (二)成都的问题仍然是发展不够 作为成都经济区龙头的成都市,其核心城市的首位度指数为4.9,是典型的单核经济区。成都市的人均GDP是经济区内平均数的1.5倍,经济密度是3.74倍,但是,成都的问题仍然是发展不够,这与经济区内其它市、县发展更不够是并存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文明尚在形成中,市场经济、科技创新、民主政治与城市文化四个方面均不够成熟。二是极化(集聚)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成都的发展仍以吸引周边地区和四川省的资源为主,向外扩散、辐射作用还很弱。成都主城区一城独大,缺乏珠三角的东莞、佛山、顺德等副中心城市的支撑;在房地产和招商引资上,同周边市县及重庆市的竞争非常激烈。三是高等要素的集聚发展远远弱于对一般劳动力和资本的集聚。成都市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由于受到空间与环境的刚性制约,已难以持续;劳动力中,白领的增速不如蓝领(农民工)增速快,劳动者收入平均后并不高,导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副省级城市中只位居中游;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近年来不升反降,由2007年的47.67%下降到2008年的46.57%。四是城市对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文化与政治功能尚未得到充分认识与利用。成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带给市民的高收益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后,成都市的工业文明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伴有高代价、高风险,如农民工从个人的“市民化”到全家的彻底“市民化”,其身份的转移方式尚待探索,但农民的职业转型,少数成为家庭农场主,多数变为农业产业工人的趋势,已初显端倪,城市接纳其成为市民文化和制度安排却并没有形成。 (三)区域合作的途径尚未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 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精诚合作给各“诸候”带来的收益总体上会大大超过单干的总收益;只要有可信的体制、机制和模式保证增加的收益能均衡合理的分配给所有的合作参与方,每一“诸候”的收益也会超过单干。珠三角的区域合作已进入到同城化实践阶段,长三角的区域合作气氛和机制也已初步形成。四川省的各级“诸候”通过各自的实践,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早做早有利。尽管在四川省内,干部任期制容易使其追求任期内的政绩,而对长期合作不感兴趣,但是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区域合作将是“十二五”规划期内的重头戏。由于双核合作难度大于单核,成都经济区在成渝经济区合作中,一定要先做好成都经济区的事,巩固成都经济区的实质合作,做强成都经济区的实力,才能在成渝经济区合作中获得谈判地位,因此,探索成都经济区的合作之路是四川省的当务之急。 三、建设好成都经济区的对策建议 根据波特竞争优势理论,成渝两地政府对区域合作的合理干预可以有五个方面:一是建立一个稳定的、可预见的宏观发展环境;二是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制度的可获得性、质量与效率;三是制订规划和奖励措施,促进和引导产业成长;四是制订企业集群的发展和调整规划;五是建立并实施一种充分协调中央(含央企)、地方、企业、社团和公民积极性的长期合作机制。上述五个方面包含了六大部分的协调:两大经济区中长期规划的协调、大型基础设施的协调、大型项目的协调、产业发展的协调、产业转移德协调、产业和招商政策的协调。从迄今为止的实践看,要实现上述五个方面六大部分的协调,难度不小,我们建议先易后难,为此特提出成渝经济区和成都经济区建设两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在成渝经济区建设方面,建议从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主动推进成渝合作,促使成渝经济一体化(或同城化)健康有序进行 1、从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交通网络入手,开启成渝合作新局面 成渝双方在环境保护、教育、文化、清洁生产等公共服务领域开展合作,建议借鉴深圳、香港的“1+6合作协议”,酝酿并尽快签订一些具体的有关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交通网络方面的合作协议,如“成渝重要基础设施(如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合作项目协议”、“加强成渝环境保护综合协议”,“加强城市规划合作协议”、“促进与加强成渝服务贸易合作备忘录”、“成渝无障碍旅游合作协议”、“成渝创新园区互动基地合作备忘录”、“医疗护理交流合作安排协议”等。先实现这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交通网络三个方面的深度合作,再进入对双方有重大利益关系的产业协调互动,以此保证政府主导的一体化进程健康发展。 2、协作互补,与重庆共建中国西部金融中心 重庆、成都都有作为“金融中心”的定位。与其口舌之争,不如双方互为金融腹地,实现优势互补,率先在金融领域实现成渝同城化。金融是个大领域,又有许多环节,两地错位互融,余地很大。 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框架有五:一是建立双方政府沟通机制,争取中央参与;二是建立相关监督机构和沟通机制;三是建立相关金融机构、企业的互访与沟通机制;四是建立双方资助的大学与研究机构的金融专家论坛或研讨会;五是建立成渝经济区发展基金会,甚至建立成渝合作银行,以金融手段促进川渝的企业、产业的合作与融合发展,实现利益调整。 3、错位发展,大力发展成都铁路产业链 重庆的汽车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不凡的实力,成都汽车产业不占相对竞争优势,但是铁路产业却具有传统优势和实力。成都铁路产业在设计、研发、制造、工程、人才培养都具有相当的基础,在铁路机务、工务、电务等行业都远远领先于重庆。在轨道交通大发展的今天,成都倾力打造铁路产业链,既可避开与重庆在汽车产业发展上的正面厮杀,又可独辟蹊径谋求自己的优势产业发展。 (二)在成都经济区建设方面,建议省上统筹,系统规划成都经济区的“龙头”作用,推进成都经济区一体化 1、加速编制和实施《成都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 制定时间表,加快编制《成都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并与7市的“十二五”规划上下衔接、全面御接。建议在规划中提出在2015年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2020年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2、推动7市签订“紧密合作框架协议” 政府应尽快推动成都经济区7市的“紧密合作框架协议”的签定,建议将7市发展规划的御接;逐步清除区域内人才、资本、资源跨市(县)流动和市场准入的限制;统一相关审批范围、标准与程序,以不断提升行政效能;跨越边界道路建设与连接,跨界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合作等的路网设置,城市公交的一体化,旅游合作、社会劳动保障、城乡建设统筹等七个方面内容包含其中。 3、发起成都经济区产业转移合作基地建设计划 在成都经济区的建设中,建议把“东迁工程”扩大到7市甚至“8+1”,同时还要让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创意产业等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申报建立成都高新区、经开区、双流、新津、彭山、龙泉区与雁江区等在内的国家级大特区;从而消除“一市两法”难题、化解土地资源瓶颈。 4、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 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包括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和执法、知识产权保护、消费维权、企业年检等5个方面,要在成都经济区内逐步形成一体化。
Copyright 2024 © www.93s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地址:成都青羊区白丝街33号
技术支持:成都源初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你是本站的第 5684811   蜀ICP备20230033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1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