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投稿
网站信息搜索:
关于汶川地震遗址保护与纪念场馆建设的建议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西部龙门山断裂带发生的Ms8.0级汶川大地震,是中国大陆近百年来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山区所发生的破坏性最强、受灾面积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灾后重建最为困难的一次强震灾害。汶川大地震留下了许多典型的有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价值的地震地质遗迹。因此,保护汶川地震典型遗址,选择合适地点建立集地震地质研究、科普教育和灾难纪念为一体的地震遗迹纪念场馆,这无论是对于探索地震地质规律还是纪念遇难者、警示后人,以及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为了合理保护汶川地震遗址,为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汶川地震遗址保护与纪念场馆建设规划"咨询项目,并于2008年8月至9月组织了十余位院士和专家对汶川、都江堰、北川、什邡和青川等重灾区进行综合考察、访问,并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座谈。专家组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和现场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召开了院士专家咨询会,对该地区地震遗址选择、保护区布局、保护区规模和保护区建设等相关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完成了 "汶川地震遗址保护与纪念场馆建设"咨询报告。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汶川地震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文本中,确定了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绵竹东汽汉旺厂区和成都虹口深溪沟作为汶川地震整体保护的四处遗址。通过调查,报告认为这四处地震遗址能基本上反映5.12特大地震的成因、地壳运动特征、地震破坏等特点。如成都虹口深溪沟因主震断层推覆逆冲导致地表破裂和隆升所留下的擦痕真实记录了地震时地面的运动特征、北川县城附近可明显观察到断层上下盘错动现象;“5?12大地震”的地表震中位置映秀镇牛圈沟300多万方的山体碎屑物瞬间将牛圈沟底填高了几十米、北川老县城的王家岩大型滑坡及北川新县城的新北川中学大型崩塌导致了上千人的死亡;具有历史见证意义的绵竹市汉旺镇东汽总部钟楼的时钟受地震影响定格在14:28、汉旺镇镇政府大门的拱形结构花反映了拱形结构的抗震能力;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举世闻名等等。这些都记录了5.12汶川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特点、地震破坏强度等特征,具有重大的科研及教育意义。国内外都在地震遗址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如日本在神户地震后建成了人类与防灾未来中心纪念公园,在纪念展示、培养人才、调查研究、资料的收集和保存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台湾在台中县雾峰乡根据地震原址建成的纪念馆集成了地震的各种图像以及影音数据,体现了地震遗址保护与地震教育并重的特征。马其顿在公元518年和1963年两次灾难性的大地震后,为了纪念灾难造成的破坏,政府将在地震中幸存的斯科普里老火车站改建为“马其顿地震博物馆”,博物馆外墙上的时钟今天仍指向发生大地震的时间5:17分,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意义。1931年新西兰的纳皮尔被一次7.9级的大地震夷为平地。新西兰镇府在纳皮尔霍克湾建立了地震博物馆,保留了60多年前地震时的景象,目前该博物馆已经成为纳皮尔人推销城市的品牌,成为受世界各地瞩目的旅游点之一。我国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建设了唐山抗震纪念馆,在唐山市区内保留了7处地震遗址,展示了当年大地震的惨烈程度和地震对各种建筑物及地面的破坏情况。概括国内外在地震遗址保护及纪念场馆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功经验是:(1)重点突出地震自然现象的科普教育,展示典型活动断层的地质剖面和地表破裂现象;(2)重点选择数量和规模较小的有代表性的震灾中损坏的房屋和设施作为地震遗迹加以保护,而不是将大范围地震毁损建筑物作为保护和纪念馆;(3)将地震遗址保护与教育、科普、旅游有机结合;(4)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修建展馆、妥善保护实地地震遗迹,开展地震情景体验活动,将地震灾害所形成的自然景观转换为社会记忆的人文景观,提升地震纪念场馆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报告认为,目前的地震遗址保护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规划建设的地震遗址纪念(场)馆数量偏多。地震灾区县市政府从纪念和发展旅游的角度出发提出在各自的区域内建设地震遗址保护区和纪念(场)馆,据不完全统计,已初步规划拟建20多处,其数量偏多,造成保护内容重复,无法突出每一个保护区的保护重点。(2)规划建设的单个遗址纪念(场)馆规模偏大。目前规划建设的地震遗址纪念(场)馆普遍规模偏大,例如汶川县规划将原映秀集镇的一半作为地震遗址保护区,北川县规划将原来的北川老县城和新县城全部进行保护。如果规模过大,需要保护的地震建筑物遗址数量相当大,从而导致保护区内的维护和运行成本相当高。(3)目前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地震遗址缺乏有效保护。地震后,缺乏对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地震遗址的有效保护,很多有保护价值的地震遗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具有很高研究与科普教育价值的虹口地震断层剖面由于震后雨季的日晒雨淋使断层剖面大面积侵蚀脱落,断层擦痕变得模糊不清。(4)保护重点不突出,保护类型单一。世界上几乎所有地震遗址纪念(场)馆都以地震断层活动遗迹为主题,辅以典型教育特征或纪念意义的地震损毁的建筑物遗迹。目前,各地的保护区规划偏重于因地震而破坏的建筑物的保护,而缺乏对地震活动遗址和次生地质灾害遗址的有效保护和重视。因此,如何有选择性地保护汶川大地震遗址,如何建设有全国性乃至全球性影响的集地震科考、学术研究、科普教育和灾难纪念为一体的汶川大地震遗址纪念(场)馆,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根据国内外在地震遗址保护及纪念场馆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功经验,针对目前地震遗址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地震遗址的分布情况,本咨询报告对地震遗址保护和场馆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对于汶川大地震遗址纪念(场)馆应该需要进一步咨询研究的地震遗址在其数量上、规模上应给予充分的论证。报告建议沿龙门山300公里的地震带上整体合理布局,选择有代表性的地质遗址进行保护和建设纪念馆、纪念园等;使地震遗址保护地相对集中,点、线、面相结合,保证遗址类型的多样性。地震遗址类型包括断层错动、地面隆起等地震地质遗址和滑坡、崩塌、堰塞湖等次生地质地质灾害遗址,以及被破坏的公路、工厂、民房、公共设施等建筑物遗址。 2.目前北川县城地震遗址受到泥石流灾害的严重破坏。2008年9月24日突降20年一遇暴雨使北川县城附近的魏家沟暴发泥石流过程,泥石流冲入老县城,几乎全部淤埋北川老县城遗址。上述灾情给今后北川县城遗址保护和纪念馆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需要开展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老县城防洪堤和道路修建、县城遗址清淤等工作。建议仅对原北川县城遗址进行现状管理,成为地震和地质灾害科研和科普教育基地。 3.已确定的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和成都虹口深溪沟地震遗址的周围山地均分布地质灾害隐患体和震裂不稳定斜坡,对地震遗址保护与纪念馆建设构成一定程度的危险性,因此,地震遗址保护区须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防治工程、监测预警等措施降低地质灾害风险,确保地震遗址纪念馆的安全。 4.对于大多数彻底倒毁的房屋,由于不具有很好的科学研究价值,保护起来也相当困难,因此建议清除废墟,进行土地复垦或土地开发。按照建筑物和设施的结构类型,每类选择1-2个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受损建筑进行保护。对于本身就具有标志性意义或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设施,无论它们的损坏程度如何,都应实施保护、修复或重建(如古建筑、钟楼等)。 5.地震纪念场馆的建设,应结合地震遗迹保护来考虑。在原址上保护的地震地质遗迹和建筑物应通过建设维护建筑物来进行保护,维护建筑物宜采用膜结构为主。保护的同时必须保障所保护建筑物和设施的安全可靠。可依托灾区内重要旅游城镇及旅游景区设置规模适度的地震遗址纪念场馆,在都江堰市建立地震科学博物馆,使其成为地震科普教育中心和地震观摩现场;在映秀建立汶川地震遗址公园及震中纪念碑;在绵竹汉旺和什邡穿心店建立工业地震遗址公园。 6.申报“中国汶川世界地质公园”。以本次地震活动最强的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为主,沿汶川、北川、青川一线长约300多公里的范围内设立“中国汶川世界地质公园”,可满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地质公园的六条定义,也更有利于地震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可在映秀、虹口、银厂沟、千佛山、青川分设世界地质公园园区,开发地震地质旅游产品,并将地震遗址保护区与周边旅游景区、景点或旅游线路相结合,形成综合性旅游产品,使旅游业成为灾区经济恢复发展的动力产业。 7.申报“中国汶川地震遗址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特殊的地质与地理环境造就了龙门山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资源、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是灿烂古蜀文明的摇篮。此外,李冰父子创造的史无前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独特的羌族文化,为龙门山的历史文化又添上浓厚的一笔。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汶川地震灾区具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品质,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建议申报“中国汶川地震遗址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综上所述,5.12地震遗址的保护及纪念场馆的建设应遵循尊重自然、分类保护、规模适度、永续利用的原则,对具有典型性、科学性、警示性及观赏性的地震遗迹及遗址进行保护。在规划上应考虑到资源的集群性,以及与其他设施的配套性。修建方案应会同地震、地质、建筑、规划、社科、民俗等各方面学者专家共同进行讨论研究—选取适宜基址,确定适度规模,采取具有较强抗震性能和适于陈列展览的结构类型来实行建造。
Copyright 2024 © www.93s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地址:成都青羊区白丝街33号
技术支持:成都源初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你是本站的第 5684715   蜀ICP备20230033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1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