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投稿
网站信息搜索:
关于拉动我省内需的几点建议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地演变为全球性经济危机。国际国内急剧恶化的经济形势,对我省无异于雪上加霜。经济增长下滑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矛盾——救经济不亚于抢险救灾已不是危言耸听。我省既面临着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所有共性问题,又肩负着加快恢复重建的艰巨任务与特殊使命。省委根据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措施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实际,作出了用好“两个机遇”,围绕“两个加快”,强化“三个全面推动”,抓紧“八个方面重点工作”,止滑提速,加快发展的总体部署,制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一条措施。这些部署与措施,归根到底就是要启动内需、加快重建。为此,我们就拉动内需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切实把灾后重建培育成为拉动内需的强大引擎 灾后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方方面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中央认定的资金总需求约为1万亿元,我省各级上报汇总资金需求达1.7万亿元,这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是加快灾区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促进全国发展的强大引擎。我们必须用抓重建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切实把灾后重建培育成为拉动内需、止滑提速的强大引擎。在全面加快进程、缩短周期、提高建设标准的前提下,切实打好两张牌: (一)打好“悲情牌”。千年一遇、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其惨烈程度、破坏程度、损失程度,国人、世人有目共睹,普遍同情。川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百折不挠的精神,也让国人、世人敬佩,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为我们增加“同情分”。因此,用好“悲情牌”,争取更大的同情与支持,是十分必要和完全可能的。要在政策争取、项目争取、对口援建、国际援助、对外开放合作上,全面、全方位用好“悲情牌”,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扶持,在我省多上大项目、好项目,对我省更多的投资倾斜,争取兄弟省市区尽量多的对口支援项目,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与援助,争取更多的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项目。 (二)打好“互利双赢”牌。根据中央的统一安排,全国18个省市连续3年用当年财政收入的1个百分点对口支援我省18个重灾县重建,这是中央的关怀和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四川人民、灾区人民永远不能忘记。而这种对口援建,本身又是互利双赢、“一举两得”的:既帮助重灾区尽快恢复重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又为援建省市提供了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机会。换句话说,对口援建既是完成中央的政治任务、为灾区人民做好事,又是援建省市当前拉动内需、加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当前应对危机、扩大内需的互利双赢举措。我们应当用这种思路、这种理念来开展对口援建工作,争取全国所有省市区都加入到对口援建行列中来,并将对灾区的对口援建拓展为与灾区、四川与对口援建省市区全方位的互利合作,并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加大合作强度,实行产业对接、承接产业转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互利互惠的共赢机制,在加快灾后重建的同时,推动援建省市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用促进就业拉动内需 改善民生是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基础差、底子薄、欠发达,我省民生建设严重滞后,欠帐较多。扩大内需,促进发展,是我省改善民生的重要契机。而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确保一切劳动适龄人口有事干、有业就,有稳定而不断增长的经济收入,才是改善民生的长久之计,才能从根本上扩大内需。 (一)全面拓展就业渠道,努力创造就业岗位。必须把灾后恢复建、“八项民生工程”建设、“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发展规划实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与增加就业、吸纳更多人就业结合起来,确保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投资规模与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成正比。把发展实体经济与发展虚拟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发挥金融、保险、电信、房地产、旅游、餐饮娱乐业和传统制造业等在消化人力资源、吸纳社会就业方面的优势。 (二)全力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一是全面实施“以工代赈”。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推进农村水、电、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灾后恢复重建,把国家大规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二是针对我省大量农民工返乡失业的严峻形势,大力开拓省外、国外劳务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和劳务经济进一步发展。三是加大对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力度,创新培训体制,提高农民就业竞争能力。四是充分发挥“返乡”农民工的资金、技术和信息优势,帮助以创业带就业。 (三)全面实施就业扶持政策。一是对吸纳城乡就业转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农民工、返乡农民工的企业,实行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二是对不裁或少裁员,实行“一岗双人”而确保就业的企业,给予政府补贴。三是对中小企业、传统服务业,全面实施信贷优惠和税收减免政策,扶持发展以吸纳更多城乡劳动力就业。四是全面扶持创业,鼓励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为自主创业者提供免费培训、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贴息贷款、税费减免、政策咨询,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五是对有就业去向和失业返乡农民工实行免费培训或培训补贴。 三、实施农房改造工程,全面激活农村内需 “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是保增长的基础。我省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体的省份,在全省8800万人口中,2007年农业人口为6675.2万人,占到全省总人口的75%,由于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制约,除大、中城市郊区外,农民消费能力普遍不高,农房破旧,与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是一个潜在、待开发的巨大内需市场,在扩大内需方面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一)在全省实施农房改造工程。2007年,我省乡村总户数达1986.2万户,若将其中的80%纳入全面改造范围,累计将达到1588.96万户,以平均每个农户自己投入2万元,贷款6万元,总计8万元计,将分别达到3177.92亿元、9533.76亿元和12711.68亿元,即使将其中2/3的农房加以改造,累计投入也将在1万亿元以上,加之其对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其潜力无比巨大,甚至可以作为拉动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杀手锏”加以利用。应当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农村土地整理、宅基地流转置换和农民相对集中,结合农房灾毁重建加巩351万余户,先期将全省农房中大约20%,即397万户破旧、不能遮风避雨的农房进行全面改造,实行政府补贴2万、农民自筹2万、银行贷款6元,即可撬动7480亿以上的投资。再辅之以沼气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建设,可以在极大地拉动内需的同时,全面提升农民的居住质量、生活质量。 (二)全面推行“家电下乡”活动,提升农村“电器化”水平。目前,农民电视机、洗衣机、手机、电冰箱等的拥有量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2/3—1/4,消费市场潜力巨大。2008年实施家电下乡活动全省销售下乡家电产品115万台(件),销售额达16.5亿元,受益农户达106.5万户,中央、省政府补贴2.15亿元,带动农村消费35亿元以上,是一项“政府得民心,企业得市场、农民得实惠”的举措,建议在全省全面推行“家电下乡”活动,并将补贴标准由13%提高到15—20%,补贴范围由彩电、冰箱、手机扩大到摩托车、小家电等整个家用电器;实行销售网点进村;对农民实行“差额购机”,现场兑现;强化质量管理,加强售后服务。 (三)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消费信心。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相比,我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要利用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契机,下决心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生育保险制度等,把农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统一纳入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并实行全省、全国统筹。扩大低保范围,让新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覆盖全省所有农民。大幅度提高低保和新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和政府补助标准。全面提高农村民生的基本水准,减少农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预防性储蓄,增强消费信心。 四、积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据有关资料,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我国为35%,美国为70%,日本为60%。我省最多不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新调整,建立起真正以内需为龙头的经济增长模式,形成内需主导型经济,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注重国(省)内市场繁荣,才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休收入,努力增强城乡居民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将对我省扩大内需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政策措施。我省居民收入在全国属于低水平型,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更低,各项补贴标准也都不高,建议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各项补贴政策按中央规定高出2—3个百分点执行。同时,成都市对低收入人群发放消费券、对返乡“失业”农民工和待业大学生发放就业培训券等举措应在全省推广。全面提高农产品价格,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有效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全面增收。健全和完善企业职工、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机制,确保职工、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和实质性的提高,由此增加的企业成本通过政府补贴、税费减免等加以解决。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普遍提高全省公务员津、补贴水平,兑现省政府关于三年内实现省级机关公务员津、补贴与成都市持平的承诺。 (二)努力发掘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包括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在内的中等收入群体,虽然只占全省总人口的1/4,但其消费能为农村居民的3倍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2倍。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098.28元,户均家庭财产达28.2万元,储蓄存款余额达1.9万元,全年人均消费8691.99元,这一群体是消费需求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社会成员。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更多地关注这一群体的消费问题。用信贷优惠和财政补助鼓励其积极消费。大幅度提高个税起征点,取消购买第二套住房的政策限制,降低购买汽车的税费标准,提高用人单位住房公积金出资比例,强化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险等公共服务能力,提高保障标准,降低个人负担比例等。综合性地激励和帮助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即期消费。 (三)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各项制度与政策障碍。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扩大即期消费。努力营造刺激消费的政策环境。鼓励中等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减少储蓄,扩大消费。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领域,完善消费信贷。支持能够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消费的项目。稳定住房消费,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旅游消费,促进农民消费。把消费培育成为我省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发动机。
Copyright 2024 © www.93s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地址:成都青羊区白丝街33号
技术支持:成都源初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你是本站的第 5685046   蜀ICP备20230033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1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