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投稿
网站信息搜索:
治理农业生态环境的几点建议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力长期处于低水平,近年为了求得农牧业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各地往往采用粗放的,以牺牲环境和资源高消耗的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其代价十分沉重,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度因素。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已经刻不容缓。为此建议: (一)建立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巩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成果。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幅员面积占长江上游近一半,四川省生态环境的优劣与整个长江流域的上呢柜台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优劣息息相关。近年四川省委和省政府提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因而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实行天然林禁伐政策,积极实施退耕还林,退木还草,湿地保护等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据统计,四川省在2001年-2005年的“十五”期间,累计退耕还林1018万亩,实现了应退尽退,退耕面积已超过全省耕地的1/6,全省森林覆盖率已由2000年的24.2%提高到2005年28.98%,均超过“十五”的目标,四川省在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建设中已经取得可喜成绩。 在近年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重点地区川西北高原调查时发现,该区内存在的三种类型生态脆弱区仍然进行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据统计,2004年川西北地区的四川省甘孜州农民人均收入仅1161元,不到全省水平的有半,更不及长江下游地区上海市的1/6和江苏省的1/4。一方面,生态建设需要当地群众保护植被,保护资源与环境;另一方面当地群众要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势必要与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产生矛盾。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受益的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实行补偿。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提供了实行生态补偿的条件。据统计,2005年长江下游地区的上海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达51429元,是上游地区四川省的6.1倍,是贵州省的10.4倍。江苏省达到24447元,也分别是四川省的2.9倍和贵州省的4.9倍。国家完全有必要和可能通过生态补偿机制来补助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建设,开展生态移民,培育生态退耕退牧地区的配套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屏障建设的成果 (二)开展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和增加蓄水面积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高植被被覆盖和水体覆盖的地面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稳定度,而低植被覆盖和干旱的地面具有脆弱的生态环境稳定度。前者如森林、水体和湿地,后者如荒漠、沙地和裸土地等等。因此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除了开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荒地造林等提高植被覆盖度和措施外,还应开展兴修水利,增加蓄水面积和蓄水量;开展湿地保护、退牧还湿、退耕还湿;在生态脆弱区和生存条件恶化区兴修大中型水电站,增加高山峡谷地区的水面面积,开展生态移民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三)大力推广有机肥和测土施肥,发展循环农业控制农业的面源污染。四川省当前化肥使用量超标,而化肥利用率偏低,大量化肥流失,这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当前农田有机肥施用量减少,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理化性质不良,土壤肥力降低;另一方面,大量的牲畜及家禽粪便未加处理或利用随意排放,又造成环境污染,这种情况在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尤为严重。应大力推广有机肥神勇,从根本上提高土壤肥力;开展测土施肥,根据土壤养分实际情况和作物需要确定化肥种类和使用量,从根本上控制化肥使用量;改进化肥使用技术,提高花费利用率,减少花费流失,控制农业的面源污染。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即在农业中推广废弃物再利用,物质和能源进行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变害为利、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四)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进程,切实改善居民生存环境。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切实搞好城镇垃圾、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将排污、治污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的乡村建设的规划之中,真正实现“村容整洁”和环境友好。
Copyright 2024 © www.93s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地址:成都青羊区白丝街33号
技术支持:成都源初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你是本站的第 5685100   蜀ICP备20230033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1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