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投稿
网站信息搜索:
推动四川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的对策建议
产业集群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20多年来,我国的产业集群已经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沿江地区初具规模,成千上万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和不同类别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了沿海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外资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浙闽沿海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集聚。比如:台湾新竹的计算机产业集群成为“台湾出口创汇的主力军”。广东省以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及广州为主体,形成了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4000亿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珠三角404个建制镇中,有1/4的镇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目前浙江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148个,绍兴的轻纺、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领带、永康的五金、温州的皮鞋、乐清的低压电器、桐庐的制笔、诸暨的袜业等,星罗棋布的产业群成为浙江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基地。一个个的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尽管国家采取多方面措施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但由于发展条件的差异以及外商在我国投资进 一步向沿海地区集中,我国地区工业增长继续保持“东高、中中、西低”的格局。 为实现四川“工业强省”战略,近期,省政府出台了《高新技术产业及园区发展实施方案》、《四川省培育大企业集团工作实施意见》、《加强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强力推进工业品牌战略实施意见》、《四川省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这些文件为我省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持。 一、四川省工业产业集群现状 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第二重型机械厂(二重)、东方电机厂(东电)和东方汽轮机厂(东汽)的重大装备产业,对四川重装产业在国际的竞争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集中在成都市的核技术应用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将成为四川乃至全国主要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基地,成为成都又一支柱产业;以地奥、科伦、川药和联邦制药为代表的中医药产业集群,促进了四川经济发展;攀枝花地区钒钛磁铁矿新材料产业集群,为四川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另外,以拉法基、亚东水泥等重点企业引进深加工项目打造的建材产业、机械(含汽车)产业、石化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工业产业集群。 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收入1050亿元,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5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 ,140个工业园区,其中3个国家级工业园区、44个省级工业园区、82个市县级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11个企业园区。全省研究开发经费(R&D)支出85亿元。 二、四川发展工业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 对发展工业产业集群的认识有一定偏差。实际工作中,部分地区将发展工业园区简单等同于是发展产业集群,“乡乡建区”、“镇镇办园”,过分强调产业的地理集中;有的地方不顾当地的条件,过分强调打造(或拉长或延伸)“产业链”,硬搞产业“成龙配套”,导致“大而全”或“小而全”;过分依赖大企业或大项目发展产业集群,忽视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因此,严重影响着我省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的布局不够合理。由于产业空间布局受要素禀赋的影响,所以,在制定产业集群战略方面,某一地区的要素禀赋决定该地区适合于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尤其是那些生产条件受自然资源约束的行业。另外,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具有技术复杂、生命周期短、附加值高,研究开发费用大等特点,所以,高技术产业的区位一般趋向聚集于具有基础设施完善、智力资源密集、信息灵通、生活环境良好、交通通讯便利、金融市场发达的地区。良好的环境可以吸引高级人才,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形成风险投资。科学基地效应促使高技术企业聚集在大学或科研基地附近,以便于获得知识资源,包括高技术成果,技术的咨询和指导。四川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未能完全按要求禀赋高新技术特点和市场发育状况来进行合理布局。 产业集群各自为阵导致产业缺乏合理分工。在产业提升过程中,由于受市场制度不完善和信用环境较差的影响,各自为政导致产业缺乏合理分工问题凸显。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生产力布局重复、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严重,甚至于在对外招商过程中还竞相降低门槛。集群内同类企业恶性竞争,相互压价,开展合作和联合较为困难,没有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网络;与邻近大学或研究机构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致使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未较好地成为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机构。 工业产业集群产业层次和附加值有待提升。由于我省许多产业集群尚处于形成初期,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与政策不够健全,主要依靠低成本战略来形成竞争优势,因此产业集群普遍存在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偏低的问题。如一些集群中企业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偏低,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不够;低附加值产业集群较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较少;自主创新能力弱,集群大而不强。 三、推动工业产业集群从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的有利条件 截止2005年底,全省已有专业技术人员157万人,两院院士57人。各类科技活动机构已达1266个,其中独立科研机构184个。全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省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分别达9个和31个,企业技术中心已达118个。普通高校72所,研究生培养单位31个。“十五”期间,全省有17个工业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国家免检产品由11个增至71个,四川名牌产品由324个增至433个。全省获国家级科技奖励78项、省科技进步奖1072项。申请专利36279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1.48万项,交易额近70亿元,年均增幅12%以上。国家表彰的18项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四川参与了5项。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累计达到822.8亿元。2005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支出203.6亿元,科技人员人均年支出科技经费突破10万元,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120余项。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113家,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38%。 四、推动我省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的对策建议 1、制定好四川创新型产业集群战略与政策,规划并加强政策引导,避免创新型产业集群泡沫现象。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与政策,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趋势。首先,要高度重视产业空间集聚受多种因素影响。产业空间集中度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影响。除要素禀赋以外,产业集聚受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外部性、地方需求、产品差别程度、市场关联和交易成本等7个因素影响。在这7个因素的作用下,没有要素禀赋优势的地区,也可能适合于某些产业,并形成集聚;即使初始禀赋条件相类似的地区,经济活动的分布也不均衡。北京大学朱华晟博士通过对浙江产业群的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的研究后认为,影响浙江产业群发展有三个重要因素:即社会网络、地方企业家和地方政府。这三个要素具有内存在的联系,它们不仅都以地方社会文化结构为背景,更重要的是,三者通过不同的组合影响着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和发展路径。为促进和引导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四川有关部门应结合产业空间集聚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又能够改变的问题,结合四川实际情况,制定好并实施我省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其次,设计产业集群的识别及分类指标体系,以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集群领域(如服装、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作为在技术创新、金融信贷、土地、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重点支持。当前,要组织有关方面的力量,制定有关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议由有关部门出面,开展对我省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的摸底调查,以摸清全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问题,摸清我省产业竞争的优势,鉴别和挑选那些已处于萌芽状态但很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该重点培育和发展哪些产业集群,在哪些地方发展哪些产业,如何依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工业园区布局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如何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在特定区域的发展,如何才能突出工业园区内产业群的项目集中。这些都需要有认真可信的统计调查,以此为参考制定好四川创新型产业集群战略与政策,充分发挥我省产业集群的各种优势,推进有利于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区域制度建设,包括促进企业建立起信任关系并建立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制度规范,建立促进集群内专业技术人员流动的创新机制,加强产业集群新的竞争合作平台—行业组织的建设。 2、培育和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加强企业间的前向和后向联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大力提倡发展产业链经济,并围绕主导产业链培育和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要加强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并根据各地的条件,建设半小时、1小时或2小时产业协作配套圈。通过培育产业链经济和地方产业配套体系,可以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提高整个产业的抗外部干扰能力,促进外资企业在集群内落地生根,推动区域经济走向融合发展,避免区域产业发展因环境变迁而出现大规模的迁移,甚至走向衰退。 3、重视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四川42个产业集群聚集了7703个企业,其中,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1627个,年产值500万元以下的企业6076个。从企业数量构成来看,产业集群内99.9%的企业为中小企业。从产值比重来看,大企业为19.3%,中小企业为80.6%。从从业人员比例来看,大企业为8.7%,中小企业为91.3%。从大企业的分布来看,只有4个产业集群中分布有大企业,其余35个集群没有大企业,全部由中小企业构成。由此看出,发展四川创新型产业集群,应该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主体作用。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完善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促进区域和企业自主创新;改革行政区划体制和城乡分割体制,打破地区垄断,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开辟更广阔的自主创新渠道;改变政府在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方面的“缺位”与“越位”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各级政府要通过完善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环境,以各种优惠政策支持龙头制造商的创新活动来提高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重视鼓励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集群组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帮助这些中小企业成为与大企业并驾齐驱的市场竞争主体。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研发的投入,积极推动产业集群从低成本型向创新型发展。 5、重视培育本地创新型企业和人才。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主体,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是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础手段。要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特别是“种子型”创新型企业,融入各地的产业集群;鼓励创新型企业之间开展技术合作和培训交流。建立吸纳和使用创新型企业家队伍的制度和机制,努力创造优秀创新型企业家人尽其才的优良环境。要在若干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与产业集群有关的重点试验室,以重点试验室为平台来聚集高级专业人才和师资力量,培养产业集群所需要的掌握关键性技术的本地人才。要有计划地推进区域教育体系建设,为创新型产业集群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Copyright 2024 © www.93s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地址:成都青羊区白丝街33号
技术支持:成都源初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你是本站的第 5707729   蜀ICP备20230033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1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