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投稿
网站信息搜索:
喜看春风化雨 细品教育发展


1978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是一个春风荡漾的季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纪元。四十年厉兵秣马,四十年风雨兼程,从开始的仰望世界,到走向了引领世界的舞台中央。我们感受到经济的跨越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人民的幸福感与日俱增。同样,在这短短40年里,也是中国教育事业腾飞的四十年,作为九三学社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有幸见证了这段蜕变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那时的我正在小学读书。记得我刚刚上小学时,校舍可不是如今这样。当时的学校非常破旧,有些是以前的庙宇改建,基本是几间小瓦房,好几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个班里上课。“黑屋子、泥台子、烂桌子、破凳子,坐着一群泥孩子”,这是当时学校教育的真实写照。当时师资队伍很缺乏,大多数的教师都是初中毕业的,高中毕业的很少,专业学校的就更少了。老师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打天下,更没有什么练习册、习题集,凡是与课本不一致的习题都是老师写在黑板上,学生再抄下来做。一个村的学生能顺利读完小学已经很不容易,考上初中高中更是凤毛麟角,走出一个大学生那就是飞出来的“金凤凰”。

我很幸运的完成了初中、高中学业,顺利考上了大学。在读初中、高中阶段,整天萦绕在耳边的是“不读书就没有出路”、“考上了就穿皮鞋,考不上就穿草鞋”的声音。“考考考是老师的法宝,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是那个阶段学习生活的写照。细细想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真的给教育带来了显著变化。

最最重要的是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教育方式也在不断的调整。刚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突出学生多元发展的机会,倡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平等参与、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以学论教;从学生的角度看,则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发展个性,提高能力。随着这项改革的推进,曾经的“满堂灌”、“题海战术”,以记忆为中心导致死记硬背,勤于动手机械重复使教学变得呆板和教师不容置议的授课方式等,已逐渐淡出,对学生的评价也从过去单纯的成绩冒尖向兴趣广泛转变。新课标变了, 我们的主导思想也变了,对学生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也被“这题有些难度,我们共同来解决”、“你真棒”等鼓励性的语言代替。老师的语气和缓了,表扬的多了,肢体语言多了,上课的气氛变的积极、活跃了。作为新一轮课程的实施者,我认真学习新课标,积极参加培训,从中感受到我的课堂活跃了。在我的鼓励下,同学们大胆的回答问题,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真正感受到了“阵地”属于他们,一副富有成就感的样子。感谢改革开放下新课程的调整,让孩子们找回了自信,塑造了真实的自我。

近年来,为了解决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地区发展不均衡,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投入资金数额逐年增加,现在学校配置了新桌凳、电脑,有了自己的多媒体教室。下课了,耳畔想起的是悦耳的电子铃声,“老师,您辛苦了”的话温暖了我们的心房。我们精心备课,认真上课,仔细改作业。甚至还加班加点的聚在一起,探讨课题、撰写论文,提高自身素质。学校还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书法、演讲、优质课、乒乓球、篮球等项目,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整个校园一派生机。这难道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激励机制的作用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电视,录音,录像,多媒体,互联网纷纷进入教学领域,为改变传统的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之,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可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素质教育不断纵向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教育事业呈现出科学健康的发展态势。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是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40年。在其过程中,随着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越来越高学历化年轻化,教师队伍配置状况发生新变化。2007年国家实行惠民政策 “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学杂费等,这是以前没有过的。农村中小学生欢天喜地,他们不用为上学缴学费发愁,学生课本、教师教科书封皮上都印上了大大的“此书由国家免费提供”图章。学生、家长、教师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人民齐夸党的领导好、政策好。这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上的一大亮点,这点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我深有体会。

回顾40年的艰辛探索, 教育事业前行的每一步, 都使无数中国人的命运发生改变。回望40年的非凡历程, 教育事业改革的每一次努力, 都在为国家和民族书写着更加辉煌的未来。作为九三人,我深知国家新的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如陈宝生部长所言,先作“跟跑者”,再作“并跑者”,最后力争做到“领跑者”,为九三争光,为教育添彩。

 

Copyright 2024 © www.93s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地址:成都青羊区白丝街33号
技术支持:成都源初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你是本站的第 5664174   蜀ICP备20230033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1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