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投稿
网站信息搜索:
摆脱政绩困境:政绩观的科学发展
  摘要:政权机构及其公务人员的政绩观对政府体系的运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当的政绩观严重影响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公平正义、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摆脱政绩困境的根本办法是树立生态政绩观,同时构建科学公正和有效力的政绩考评制度来保障生态政绩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政绩观 生态政绩观 政绩考评制度   一、政绩观困境   政绩是政治组织、政权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特定条件下履行政治使命、职务责任的过程中所实施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活动所创造出来的成绩、做出的贡献和体现出来的作用,是政治组织、政权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价值诉求、组织架构及其运作能力等潜在性的动机、素质和机制在实践中的综合体现。现代政府体系以庞大的政权机构和公务人员为支撑,政府体系的运转依赖于诸因素之间的政治互动和政治博弈,政权机构及其公务人员的实际政治绩效对政府体系的运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来看,在建设社会主义富强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建构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以及实现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政绩的意义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产生了政绩问题,严重影响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公平正义、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张蕾,2011)   出现政绩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从业人员所持有不良的政绩观。所谓不良政绩观,是指经济建设未以民生为最终目的,在行政任期内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时未能为国家或所在的区域增添实在的财富,未能为社会的良性发展做出贡献,未能为民生的改善即人民幸福和福利的增长尽到责任,未能为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而是单纯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也就是以“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目标。不良政绩观使干部过分崇拜产值,为求短期内得到升迁往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并造成资源浪费;不良政绩观使地方各级干部为增加财政收入的短期行为特别突出;不良政绩观使地方各级政府负债累累;不良政绩观使资源被掠夺性开采和使用,生态遭到巨大破坏,使人为恶化的自然环境开始威胁人的生存;不良政绩观使人为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和粗放型资源开发方式造成的污染不仅损失巨大,也使治污成本大幅增加;不良政绩观影响了教育发展、使民生未得到明显改善,社会分配严重不公,社会福利没有保障;不良政绩观及其片面的评估机制使腐败势头难以遏制。(胡为雄,2013)   二、科学政绩观的提出   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不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当前我们仍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科学发展。因此,对干部来说,不是没有发展的压力了,而是压力更大了、要求更高了、任务更重了,由以往单纯比经济总量、比发展速度,转变为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把主要精力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上,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发展观念,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施政行为。对广大干部而言,考核是最有用的“指挥棒”,选人用人标准是最有效的“风向标”。从“十二五”规划对GDP增速不再作硬性量化要求,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对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党政领导需要什么样的政绩观,中央态度越来越坚定,指向越来越清晰,要求越来越具体,而肩负政绩“指挥棒”的考核体系,也在不断探索、改进、完善。此次中组部公布的政绩考核新精神,就是进一步清晰传递中央信号。(品容,2013)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稳中求进,深化全面改革,加快转型升级,促使经济换挡不失速,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要深刻认识到,政绩是干部德才的集中反映。真干事、不出事是最大的德;会干事、干成事是最大的才。离开政绩而谈德才毫无意义。通过政绩考核来评价干部的德和才,体现了事业取向和实践标准,有利于树立“凭实干出实绩,凭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正确导向。(周新群,2013)   三、摆脱政绩观困境的根本方法:建立生态政绩观   生态政绩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以生态价值优先、整体利益最大化和未来利益至上为原则,以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理念。要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彻底转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错误的政绩观,把生态环保指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引导各级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生态政绩观。   生态政绩观的目标更具全面性和科学性。生态政绩观检验政绩的标准在于人民群众利益、生态政绩观考核的方法凸显生态保护、生态政绩观考核的结果必须与政府官员的提拔和晋升相结合,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生态政绩观的基本原则应包括:发展经济与维护生态并重;生态价值优先;区内发展与区际共荣并重,整体利益最大化;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并重,未来利益至上。   牢固树立生态政绩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生态文明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是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生态政绩观不是自然生成的,是建构而成的。建构生态政绩观需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而更为根本的是价值观的生态转向。因为政绩观是对政绩活动本质的认识及其价值诉求,它最直接地体现了政权机构的领导者“从政-施政”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是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建构生态政绩观,要求领导者的价值观实现从经济理性转向生态理性,从个人价值诉求转向整体价值诉求,由单一价值诉求转向综合价值诉求,从无视成本价值诉求转向生态成本价值诉求,这集中体现了生态政绩观的价值意蕴。(温莲香,2011)   四、政绩观科学发展的保障:建构科学公正和有效力的政绩考评制度   正确运用和运用正确的考核评价办法,把干部的政绩考实评准,中央提出的改进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要求才能得到有效落实。可以运用目标导向法,构建科学设计政绩量化考评体系;运用底线管理法,强化对发展负面清单的考核和监管;运用真伪验证法,对政绩进行“挤水”;运用绩效分析法,加强对地方发展质量的评估;运用跟踪考评法,历史地把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的政绩制度体系,需要遵循人民满意、科学发展以及职能依据这三个大原则。   一般说来,各种不同的政治体系都有自己不同的政绩考评制度,考评制度的三个主要因素为:由谁来考评、如何考评和考评结果。第一,在考评主体上,要科学地确定评价主体,保证评价的公正性、权威性与合法性。第二,在如何考评上,既要关注政绩的结果,又要关注政绩的过程和成本,还要关注政绩的出发点以及与职责要求的关联性,科学地考察其效能和社会意义;要严格规定考评程序,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证考评基本程序的实施,防止弄虚作假和走形式;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评指标体系,实现政绩考评指标的质与量的统一,科学地规定可量化指标、非量化指标及其之间的关系;要注重调查研究,具体分析和解决考评中出现的问题,科学地判断成绩和失误。第三,对考评结果,要维护考评结果的严肃性与实效性,建立完善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惩处力度-对整个考评,应建立一整套严密的组织监督与广泛的民主监督相配套的有效制度,把制度约束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讲求考评的科学性、公开性与严肃性。 参考文献 [1].张蕾. 论政绩观的价值诉求及其建构[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1)3: 76-80. [2].周新群.“五法”识政绩[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4,1:16-18. [3].温莲香.生态政绩观:生态文明建设中政绩观的新向度[J].行政论坛, 2013,1:22-26. [4].胡为雄.不良政绩观是影响科学发展的最大观念性障碍[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J], 2013,4:10-14. [5].品容. 以更科学的标准论英雄[J]. 环境, 2014,1:1. 联系地址:西南科技大学
Copyright 2024 © www.93s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地址:成都青羊区白丝街33号
技术支持:成都源初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你是本站的第 5663285   蜀ICP备20230033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1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