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投稿
网站信息搜索:
挖掘文化内涵 彰显民居特色——试说川东北地区在巴山新居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
  巴山新居,在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实践变革中,已从传统意义上的居住地,变成了集起居、生产、产业、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社区。从某种意义上说,巴山新居建设体现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精神风貌和文化积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向外界打开的窗口。因此,在规划布局上,应立足当地实际,凸显“生态”特色,坚持“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相对集中”的原则,着力构建“产村一体、文村相融、景村结合”的格局,开发地域特色产业资源,挖掘地方丰厚文化积淀,在特色上求突破,在生态上下功夫。   一、从物质层面讲,巴山新居就是要具有传统川东北民居的本质和特色   川东北民居,外观设计采用穿斗结构、青瓦白墙、“人”字水、吊脚楼、雕花窗,布局采用三合院、钥匙头、品字形,其形制是由川东北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所决定的。   1.选址上,突出农村特色,方便生产生活 选址时,要突出“三农”的特点,从有利生产和方便生活出发,满足较合理的产业服务半径(一般以不大于1公里,不超过2公里左右为宜)和信息需求。巴山新居的选址最好要具备日照充足、视野开阔、通风良好、水源丰沛、植被茂盛等自然条件,还要具备交通便利、供电保障等基础设施的硬条件。选址时要避开穷山恶水,或历史上发生过地质灾害的地方。要具有前瞻性,今天的聚居点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中,极有可能成为将来的中小场镇。   2.规划上,突出生态特色,保护自然环境   第一,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规划时,顺应天然,不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对已有大生态环境的巧借,把川东北民居和相对集中的聚居点的建设,作为一个生态细胞进行规划布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尽可能结合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避免大规模的土石方开挖,破坏山体、植被、水体等自然环境。在建设中,不强求一致,不搞一刀切。要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以势取形,顺势造房,形成错落有致的格局。 第二,注重庭院经济规划,凸显农耕与宜居的完美结合。巴山新居的规划,注重在户与户之间要留有充足的土地供农户使用。农户可以在房前屋后种姜、葱、蒜、南瓜、茄子等蔬菜,种梨、桔、柚、葡萄等水果,这样既发展了庭园经济产业,又美化了人居环境,农户既可以自足,还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第三,注重配套建设,方便村民生产生活。传统农耕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社会发展到今天,自足固不可取,自给还是不可少的。如果农民自己都无蔬菜可吃,无猪可屠,不闻鸡犬之声,那还能叫农民么?所以,要因地因势因情因人,按人畜分居的原则,在每户规划好相应的畜禽圈舍,方便村民养殖,这既是生产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只有这样,农民房前屋后的种植和养殖,才能成为其家庭收入的绿色银行。   3.设计上,突出传统特色,尊重民风民俗   第一,注重实用功能。比如,传统川东民居中的街沿。街沿是农民休闲、聊天、议农事、下地收工临时放农具、雨天晾晒和堆码粮食的重要场所。实用才是民居存在的意义,个人认为,街沿的设计应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注重教化功能。比如,传统川东北民居的堂屋。堂屋在川东北民居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是每个家庭重大事件最主要活动的见证,是家庭文化的灵魂之地,逢年过节、完男嫁女、祝寿祭祀、满月升学、百年之后,凡红白之事堂屋就是农民举行各种仪式的中心,也是家族教化子孙的重要场所。   第三,注重凝聚功能。比如,传统川东北民居聚居区的戏楼。戏楼在人口稠密的聚居区或望族之地是一种标志,川东北地区尤为突出。戏楼不仅是说书唱戏歌舞表演之所,更重要的是重大节庆活动、聚族议事、公告公示、交朋结友、民众交流之地,戏楼在传统意义上就是一种大融合、大和谐、大众游乐的地方。   二、从精神层面讲,巴山新居就是要具有传统农耕文明的特质和要素   在巴山新居建设中,文化元素的融入要特别注重其文化的地域性、原真性、独特性,要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风民俗和文化内涵。   1.保护和利用好现存的农耕文化遗存。 现存的农耕文化实物遗存,如犁铧耙纤、锄头镰刀、背篼撮箕、拌桶挡席、斗蓬蓑衣、风车擂子、石磨石碾石兑窝等,要保留保存,即使在现代科技文明中失去了实用功能的农具,也要在民居适当的位置布局陈列,那本身就是一件由实用农具演化而来的活化石,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农耕文物。   2.注重非物文化的融入   文化的融入,要在聚居点建设之初就拿入其中,通盘考虑,整体规划设计,不要边建边加、边建边改,甚至建好了才来补救。具体的形态、形式和内容,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基本包括五类:当地的节气、节令、农谚、农耕禁忌;当地红白喜事的风俗、仪式、礼仪;当地的名人、佚事、传说、历史故事;当地人写的或写当地的诗文、楹联、歌曲;当地姓氏的渊源、族徽、图腾。这些都是可以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形象的物态化。比如:平昌县灵山乡的李家大院、通江王坪村的秦家大院等。   3.注重活态文化的传承   川东北地区的活态文化资源丰富,如舞龙灯、耍狮子、抬社火、打铰子(翻山铰子)、跳坝坝舞、坐唱川剧、打钱架子、皮影戏、说春、背二歌、薅秧歌、传统婚俗等;传统的手工艺如:十大碗、竹编、草编、手工棉纺、手工针线等。在建设巴山新居的过程中,结合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和实际,尽可能地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利用,这样既可以增强新居的文化内涵,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又使地方文化得到了传承。   4.注重现代科技文明的融入   社会是发展的,现代科技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集中聚居点要规划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室、医务室,发展有线电视、互联网络等,让农民与时俱进,享受社会发展进程中现代科技的成果,引导他们做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作者简介:彭从凯,四川省通江县人。九三学社社员、政协巴中市第三届委员会常委。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员、四川省地方志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现供职于巴中市广播电视台。主要作品:文史专著《中国古代茶法概述》、《通江茶事概览》、《通江火天岗茶业志》等七部,发表史志论文十余篇等。其中,《通江茶事概览》获四川省第十三次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Copyright 2024 © www.93s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地址:成都青羊区白丝街33号
技术支持:成都源初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你是本站的第 5674770   蜀ICP备20230033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1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