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投稿
网站信息搜索:
综合利用是攀西矿产资源科学利用的必由之路
攀西成矿带自西昌牦牛山太和矿起,以米易白马矿、会理红格矿、至攀枝花兰尖矿一线,绵延三百多公里,并在主矿带周围六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散布着三百多处中小型矿床点,形成了集群矿产资源,发现矿种76种,探明39种。大型矿床为国家级的攀钢、重钢提供了丰富的铁精矿料。中小矿床为凉山、攀枝花地方中小钢铁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矿石来源。 立足资源优势,钢铁工业已经成为攀西地区的支柱产业。攀西钢铁工业今天除了潜载国家战略任务外,它更直接的功能是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为偏远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贡献力量。 攀西成矿带是金属、非金属矿产群落。以金属型钒钛磁铁矿来看就不是单一矿种,它最大的特点是多金属共生。攀西钒钛磁铁矿的冶炼,当年是一道世界级的难题,由于铁与钒钛等多金属共生,冶炼造渣过程出现渣铁无法分离状况,当时请苏联专家帮助解决这一难题。苏联专家把矿样带回苏联进行试验,结果仍然是无法分离,宣布攀西钒钛磁铁矿为死矿呆矿。面对困难局面,中国人只有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当年冶金工业部集中了国内一流的冶金专家学者108人,在河北承德和四川西昌两个中试基地,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科技创新的精神,经过无数次实验挫折,终于成功地将渣铁分离,并取得一系列科学实验数据,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控程序,为大容积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这些科学实验数据进行建设,一座年产百万吨级的钢城在短短五年就初步屹立在金沙江畔。如今,攀钢已成为西部最大、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中国品种最齐全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钒制品和铁路用钢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钛原料和钛白粉生产基地及世界第二大产钒企业。 钒钛磁铁矿的多金属共生性,决定了这种性质的矿可以采用多次分离技术路径,提取多种金属。事实上在科研实验室层级,已经分离获得的金属就有钪、钛、钒、铁、钴、镍等二十多种。根据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地质勘探提供的地质报告,探明攀西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达67亿吨,铁储量占全国16%,其中钒占国内储量59%,占世界储量11%。钛占国内储量93%,占世界储量35%。也就是说,钒钛在攀西,在中国,在世界都独具特色。时至今日,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看都是不充分的。特别是用今天所倡导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观念来看攀西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远远跟不上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家知道,攀西多金属共生矿中所含的各种金属,在合金产品中都会有非凡的表现。它们在极端环境下,要么耐高温,耐低温,要么耐磨损,耐腐蚀,要么强度高,不易疲劳断裂,要么密度低,重量轻。例如,采用钒氮合金作为钢的添加剂,可使钢材生产节约20%———40%的钒消耗量,钢材用户节省10%———15%的钢材用量。以每年全国消耗5000万吨钢筋计算,如果建筑行业使用钒氮合金技术生产的钢筋,全国每年可少用钢筋800万吨,少开采铁精矿1240万吨,节约煤炭660万吨,同时大量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废渣排放。我们现在大量分离获得的仅仅是铁,其他金属都在分离铁后的渣中。因此,从铁矿渣中继续分离其它金属为我所用,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说深度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是一种技术创新,那么,面对全球性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这种技术创新就显得更紧迫,更主动。 一、必须加快综合利用的步伐 1. 矿产资源是耗竭性不可更新资源 自然资源划分为非耗竭性资源和耗竭性资源,耗竭性资源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土地、森林等资源属于可更新资源。各种金属、非金属,包括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属于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的特点是,在一定的开发强度内,如果资源的消耗量不超过其更新量,则资源可保持自身更新状态。一旦开发利用强度超过更新限度,资源无恢复能力就终将耗竭。不可更新资源自身无更新恢复能力,无论开发利用强度如何调节,最终都会耗竭。因此,对耗竭性不可更新矿产资源的“一次性”充分利用,对节约资源,延长利用时间意义重大。 2. 保护的压力 矿产资源的开掘,就目前的技术无非是露天开采或井下开采两种方式。无论哪种方式,要么破坏植被,地理环境,要么破坏地下水系,地壳承力结构。露天开采表土的剥离,矿渣的堆积,雨水的冲刷,往往引发泥石流,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泥沙大量进入江河,尾矿中的有害物质污染水体,威胁人畜饮水安全。矿产资源的分离方式或有烟尘排入大气,或有废水排入江河,或有固体废弃物堆积陆地,都不同程度地污染环境,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因此,减轻环境承载压力,一是降低矿产资源的开掘强度,不使废渣在当代大量堆积。二是“三废”必须达标处理后排放。三是开发废渣利用新途径,变无用为有用。四是走技术革命之路,完全放弃现有工作流程,使矿产资源利用过程中根本上无“三废”产生。 3. 经济、社会发展对新材料支撑的需求 矿产资源是材料工业的来源,新材料的应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安全,科研,高新技术等都离不开材料工业。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大到宇宙空间,微至纳米机器人,无不与材料工业息息相关,新材料变革将为人们提供全新生活方式。 二、深化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的几点建议 1. 整合并综合利用科技资源 上个世纪进行的攀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开展的,它仅局限于在国家计划严格掌控下的攀钢进行,大量中、小企业无条件参与,科研与大多数企业存在计划指令阻隔。因此,综合利用显得势单力薄,目标单一。今天开展的综合利用必须在科技创新层面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把科技创新的资源整合成系统。通过系统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合力,推进综合利用创新,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2. 综合利用的动力源头是科研 综合利用的基础科学研究主体是科研机构(特别是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综合利用中诸多难题的发生、发育机理、解决的思路、技术方法,设备的选择、创造,阶段性成果的统计分析、比较筛选、结果的评估鉴定,对经济社会作用的评价等科研过程,理所当然地靠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起主体作用,他们是综合利用创新的动力来源。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综合利用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与企业研发层面紧密结合,转化为新材料,零污染等现实成果的动力机制问题。一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仍然要坚持做国家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研栋梁。二是国家要对区域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作宏观调控,即市场经济下的计划调控。做好中长期科研规划,引导科研力量投入、转化的方向。三是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成果后,创造新价值的利益分配。注重科研成果和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形成科研与企业紧密结合,主动寻找转化途径的动力机制。 3. 综合利用的主体是企业 综合利用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既是资源利用者,又是产品与市场需求的联系者,也是污染的制造者。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企业有创造新产品的天然动力,也有规避环境污染责任的心理。因此,要在经济利益最大化中,使各类企业在综合利用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都去承担力所能及的课题,使科技成果在企业手中转化成现实的商品。同时,要在社会责任广泛化中,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逐渐形成无污染创造财富是另一种利益最大化表现形式的观念。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对全社会的贡献,而不单纯是企业集团利益。 4. 综合利用的环境保证是政府 综合利用中产学研各方面形成一个互相协调的有机整体,出想法,出科研,出成果,出人才,必须有政府出政策,出制度的环境推动。一般地说,产学研各方各司其职,只能考虑自己一方所能所得。调整各方关系,统筹各方力量,只能是社会权威机构———政府。只有政府才能站在公众利益的大视野角度,用政策、制度的调控力量,充分发挥产学研各方所长,严格控制其弊。因此,政府必须用好公共权力,最大限度提供有利于综合利用的政策、制度环境,使综合利用向造福人类,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健康发展。
Copyright 2024 © www.93s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地址:成都青羊区白丝街33号
技术支持:成都源初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你是本站的第 5694480   蜀ICP备20230033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1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