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投稿
网站信息搜索:
关于建设“生态内江”的思考和建议
一、关于“生态城市”与“生态城” “生态城市”与“生态城”是两个概念。 “生态城市”是指整个城市(内江市区域)的生态化建设;而“生态城”是指区域内的“特别划定区域”(如主城区、开发区、园区……)的生态化建设。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综合规划系统,省委、省政府“川委发[2006]18号”文件“关于建立设生态省的决定”中这样规定——“……着力建设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社会体系和生态建设能力支撑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消费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同年,市委、市府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作为一个城市,可以实行“集约化”的生态改造,其发展模式从目前看大致有两类:一是由生态产业起步走向全面的生态化建设(如河北省保定市);一是由优良的生态环境走向城市的全面生态化建设(如贵阳和杭州)。 因而,对“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两个概念不能混淆。“生态城市”的建设已不再是“示范性”的三两个城市中的生态局部了。有专家说,它是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生态系统,它至少包括了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三方面内容。而“生态城”的生态建设,也不只等于“种树治草建花园”,仅满足“视觉”,而是要“以人为本”,充分注意它的“生态效果”,因为这个“生态效果”才真正关系着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我们正不遗余力的奋勇地走在“城市化”(城镇化)的征程上,但是“城市化”的进程(化),并非就是区域面积和城镇人口数量的简单翻番,而是在这个“化”的过程中还伴随另一“化”的质量制约,这就是“生态化”。 “生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应当具有对人民生命质量负责的“完整规划体系和评价体系”。而我们的“中心城市”(主城区等),应当是怎样的“生态城”呢?应当是“低碳生态城市”。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这样干脆、坚定地回答。 是故,有专家指出:“迄今为止,国内外所有的绿化城市、田园城市、山水城市、森林城市等,都还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生态城市,而只是通往生态城市阶梯中的一个台阶。” 很遗憾,在我们看到的一些为政者的“城市化”理念和实践上,就是努力聚集生产要素,竭力追求“极化效应”以助社会发展提速,这极易破坏环境,即破坏“生态化”。 二、关于“宜居、宜游、宜业”的口号 “生态化”的过程,就是追求“宜居”的建设过程,而“宜居”就是“生态化”的重要目标和结果。如今在我们这个“欠发达”地区,政府视潮流而进,同样喊出了“宜居、宜游、宜业”的口号。 可以说,公众追求的理想化城市,归根结底不过是“宜居”二字,但真正要实现这两个字的“内涵”,却是一条多么漫长而艰辛的路啊! 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城市理想的重构时期,人们提出了很多新的口号: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环保城市……每个口号都代表了一种追求、一种城市理想,大家都在思考:我们的城市往何处去? 1996年在伊斯坦布尔召开了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大会宣言中提出了对“宜居性”的一个标准表述,即指“社会、环境和空间的特点与质量。”其中两个最突出的问题是: 环境优美度和生活便利度。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文件中出现了“宜居城市”的概念,此后国务院审批的多数城市总体规划都把“宜居”这个概念纳入其中。宜居城市的概念,比较准确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抓到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的关键。大家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一直追求的城市理想其实就是“宜居”二字。目前,全国已有100多个大、中、小各类城市把“宜居”作为发展目标。在我们看来,“宜居”了,必然会有人要来“宜游”,都“宜居宜游”了,难道还不会“宜业”吗?因为“宜居”和“宜游”必然带来一个广阔而良性的“市场环境”,在这个市场环境中“创业赢利”,又有何不“宜”呢? 在追求“宜居”化的过程中,一个问题被提了出来,即人类活动的强度和城市宜居性呈反比。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是:在经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内的周边中小城市,往往宜居度较高。比如北京主城区宜居度较差,但密云、怀柔比较宜居;南京不很宜居,周边的溧阳比较宜居;广州不很宜居,但周边的清远就很宜居;上海不很宜居,但昆山却比较宜居……此外还有中国的宁波、厦门、苏州、三亚等中等城市人们认为宜居度较高。世界也是如此,纽约、东京的宜居度都不高,但苏黎世、日内瓦、温哥华、维也纳等中等城市,人们对其“宜居度”普遍看好。 顺着“宜居度”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宜居标准”的问题。 1、2007年底,有2092名网友参加了人民网关于“宜居城市包括哪些特征”的网友调查。其结果是: 政府高效(1251票) 经济发达、市民收入高、就业机会多(1266票) 有好的文化设施和历史积淀(1324票) 房价、物价低,生活压力小(1400票) 安全(1517票) 自然环境好(1668票) 2、衡量“宜居”的六大指标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提出的指标是: ①社会文明度 ②经济富裕度 ③环境优美度 ④资源承载能力 ⑤生活方便度 ⑥公共安全度 对照这些标准,就引起了我们的想法:一是内江是否可以或可能成为成、渝经济区中心地带周边的“宜居城市”?二是对照眼前这些已出现的标准,我们对自己的现状和漫长艰辛的创业之路又忧心忡忡,唏嘘不已。 三、对内江主城区“生态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不要一味求“大” 事实上,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美好。 如果说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生态化”,是“宜居度”,是为了居住者的舒适和方便,城市规模就不当成为我们最重要的追求。所谓“生态平衡”和“宜居性”,就是讲究人性,追求个性,适合居住。毕竟,城市最终是供人居住的“鸟巢”,不能囿于其它功能而忽视了“人性化”和“宜居度”。 2、应当依靠百姓主体愿望建设我们的宜居城市,防止官本位决策和形象工程。建设城市为了谁?依靠谁来建设?这是每个城市管理者都要时常面对和必须回答的问题。它绝不是“政绩工程”,也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城市建得怎么样,市民评价是一杆“秤”,所以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有“民生标准”。这里,作为政府一个最值得的注意点就是价格听证制度和阳光规划。“宜居”的本质就是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体现的是老百姓的普遍愿望。 3、将主城区作为“生态城”进行精心打造 前面所述,生态城的发展模式有两类:一类是由生态产业起步走向全面的生态化建设;一类是由优良的生态环境走向城市的全面生态化建设。我们认为内江可以属于第二类型。内江,作为蜀中浅丘地区,是有“优良的生态环境”的。主城区环绕贯穿一条蜿蜒曲折的沱江,沱江两岸山形优美,隔江相望,冠状起伏;江似飘带,弯弯环环,环环弯弯。在绵延起伏的沱江两岸中点缀着的人文历史和自然天华之珠,历历可指: 西林寺——圣水寺(佛教圣地,连缀而立); 三元塔——高寺塔(历史文物遥遥相对); 大梁山——小脚仙(道观隔江可指)…… 真可谓:山护江,江映山,峦水相依,曲曲绵绵,千年趣话,史承文载,口碑相传。是故,我们诚盼政府为释放内江山水灵气、优化内江宜居环境、提升内江历史文化名城形象而精心谋划特色,锐意打造一个大城市主城区的“精美轮廓”,从而一步步优化“生态内江”的步态,务让内江山水放光,牵八方宾客留足。 4、“文化内江”这个战略口号已喊了多年,但横向环比,仅从内江的城市“文化品位”角度看,并无更多实质性的内涵,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并重开掘以创内江城市文化品牌显得如此裹足不前,我们期待彻底地从速地得到改观,这确实是因为: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灵魂。有了文化底蕴的城市,才能让人们“有诗意地栖居”。 有一句名言如此说:“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一句名言)。我们真诚的希望,在内江的生态化建设过程中,一是本质上要努力依赖于我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期待从“粗放外延”式的城市发展观真正向“集约内涵”式的城市发展观的彻底转变;二是努力探索“将本土资源特色结合于实现良好的人居环境目标”的城市建设模式,尤其期望在“宜居”二字上做足内江生态化的文章。
Copyright 2024 © www.93s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地址:成都青羊区白丝街33号
技术支持:成都源初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你是本站的第 5673795   蜀ICP备20230033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1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