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投稿
网站信息搜索:
凝心聚力谋发展 齐心协力促和谐——四川九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言摘要(二)
吴坚强委员——关于加强科研投入绩效评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建议   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而独立完善合理有效的科研投入绩效评估对促进科研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科研成果质量利于科研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导引杠杆作用。但目前对科研投入缺乏独立的绩效评估机制。科研的决策、执行和评估由科技管理部门统揽,从项目指南编制、项目立项、评审、检查和结题、成果评奖等职能全部由科技管理部门承担,这样科技管理部门自然既是项目实施的管理者,又是项目成果评价的组织者,极易形成部分专家按管理者的暗示行事,使专家、管理者和项目承担者形成小圈子,有时为了政绩,往往夸大和抬高科研成果,造成成果虽多、但真正能转化产生实效少的现像,导致科研投入产出比不理想;有的项目在结题验收时,被验收项目往往是自请专家,自拟专家评审意见,使专家成了走过场的摆设,致使学术风气不正。由于没有独立的第三者科研投入绩效评估机制,使项目管理者和项目承担者都可能懈怠,产生浮躁,且易形成利益共同体,导致腐败。因此,建立独立的科研投入绩效评估机制体制已迫在眉睫,十分必要。为此建议:   制定政策,对通过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投入的科研经费,引入独立的绩效评估机制,并在体制建设上下功夫,形成制度。如将科研投入从科技管理部门分设出来,采用基金管理的方式进行投入,而科技管理部门则承担绩效评估的职能。当然,也可以引入独立的评估机构,对科技管理部门投入的科研经费进行绩效评估。有了绩效评估,可有效降低科研成果转化中的风险,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总之,完善科研投入绩效评估的体制机制已十分必要,并应在不断完善绩效评估体制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加强相关的立法研究,待时机成熟时进行立法,使科研投入绩效评估做到有法可依,建立起科研投入绩效评估的长效机制,提高科研经费投入效益,提高科研成果质量。   何成礼委员——关于重点工程征地拆迁补偿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征地拆迁补偿安置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但目前,一些重点工程,由于征地拆迁补偿的对象不同、依据的政策不同、执行的标准不同,致使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出现“三个不同”,即补偿对象不同、补偿依据不同、补偿标准不同。为此建议:   一、建议省政府高度重视该问题,并专报国务院。通过国家层面统一各类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政策。   二、建议充分考虑拆迁补偿对象的不同情况,注重政策的相互衔接,注重部门的相互沟通,把特殊类型的拆迁补偿对象纳入文件中,明确指出执行的政策标准,以防止“跷跷板”现象发生。   三、建议在国家未出台新的统一政策前,应责成涉及拆迁补偿同地不同价问题的有关县区政府,针对当事人提出的相关诉求,必须严格把握政策界限,严格执行规定标准,不得乱开口子,要认真做好宣传解释工作,防止矛盾激化。   魏学峰委员——全面提升四川博物院功能的建议   四川博物院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历史博物馆。建院70年,拥有30万件藏品,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是宣传巴蜀文化的窗口和四川的文化名片,新馆开馆以来,年均接待观众200万人,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运行中,四川博物院的各项功能也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与文化大省的形象不相称。存在的问题有:   一、建馆之初,省委、省政府提出“50年不落后”,由于受投资金额所限,建成就处于全国新建省级博物馆的中下水平,展厅狭小,“巴蜀文明展”没有展厅;优质建材已局部破损,有损文化窗口形象。   二、博物院在贯彻党中央文化建设中有一系列新举措,如:投资近400万建立流动博物馆,广泛深入到边远地区、部队和特殊人群中宣传文化,得到国际博协和文化部领导高度肯定;与大邑合作,将国保单位刘文渊公馆建成打造巴蜀画派的基地——四川博物院安仁分院;为加强青少年的教育,筹备了四川少儿博物馆。但以上项目都无专款,造成流动博物馆生存困难,安仁分院、少儿馆无法实施等问题。 为充分发挥四川博物院在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弥补川博建设中的“先天不足”,特作以下建议:   一、尽快立项建设川博二期扩建工程。建设在川博现址扩建两万平方米,打造“巴蜀文明精品展”,解决川博文物库房不足,文物保护中心用房不足,十数万件图书资料无法开架的现状,把川博真正建成四川文化重镇。   二、支持川博在文化建设中的创举,给流动博物馆、少儿博物馆、安仁分院支付专款,使之成为文化建设中发挥特殊社会教育功能的创新点。
Copyright 2024 © www.93s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地址:成都青羊区白丝街33号
技术支持:成都源初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你是本站的第 5673134   蜀ICP备20230033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1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