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投稿
网站信息搜索:
社省委提案:制约四川教育公平的瓶颈因素及对策建议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各项教育事业均取得了飞速发展。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教育正在成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劲动力与永续资源。与此同时,当我国教育事业越过发展初期的“温饱”阶段,向中期“小康”阶段挺进过程中,随着一些教育发展内生改革管理问题的日积月累,以及广大民众民主意识、公平意识与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学校差距等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与焦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要坚持育人为本,以促进公平为重点。”教育公平问题不解决,教育发展的效率也必然受影响;教育问题不解决,经济发展也必然受影响。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   四川是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全省人口8700多万,在校学生达1060万人,占西部在校学生总数的1/5。四川省各级各类学校5万余所,中小学教师近60万,基础教育在全省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长期以来,四川基础教育发展也存在着区域、城乡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的情况。虽然我省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采取了诸如对农村学校进行区域整合、解决代课教师遗留问题、全面实施教师绩效工资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亟待引起关注并持续的加以解决、以继续加大力度促进教育的均衡、持续发展。   一、我省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   (一)城乡差距   我们以全省城市、县镇、农村的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的校舍建筑面积、危房面积以及危房面积所占比例作统计分析,情况如下: 2008年四川省城乡普通初中、小学校舍危房比较 项 目 普通初中 普通小学 城市 县镇 农村 城市 县镇 农村 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 2226360 10364612 7677985 3406919 9003304 17330201 危房面积(平方米) 251973 1207523 1137641 209254 1089536 2385096 危房面积所占比例(%) 11.32 11.65 14.82 6.14 12.10 13.76 从全省普通初中及普通小学的危房面积、危房占当地校舍面积的比例来看,均是农村高于县镇,县镇又高于城市。普通小学的情况尤为突出,农村的危房比例是城市的2倍多。 从危房的整体构成来看:在普通初中,农村与县镇的危房面积较多,分别占了总危房面积的46.49%、43.80%,两者之和占了90%以上,而城市不足10%;在普通小学,农村大于城市和县镇之和,约占了2/3左右。   (二)地区差距   我们将全省21个市州按经济发展程度,分成三大类地区:经济相对地区(人均GDP第1-7位)、经济次发达地区(人均GDP第8-14位)、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人均GDP15-21位)。据《四川省2008年统计年鉴》,四川省人均GDP前7位的地区包括:攀枝花、成都、德阳、自贡、乐山、绵阳、宜宾;第8-14位的地区:雅安、眉山、凉山、内江、泸州、资阳、广安;第15-21位的地区:达州、遂宁、南充、甘孜、广元、阿坝、巴中。我们以三类地区的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的计算机配备情况、校舍危房情况作统计分析。 1、计算机配备情况   2008年四川省经济发展不同地区普通初中、小学计算机配备比较 项 目 普通初中 普通小学 发达 地区 次发达 地区 落后 地区 发达 地区 次发达 地区 落后 地区 计算机(台) 128141 82368 81828 85886 54453 51007   从全省普通初中及普通小学的计算机配备来看,均是落后地区略低于次发达地区,远低于发达地区。不管是初中还是小学,发达地区都比落后地区多了50%以上。   2、校舍危房情况   考虑到成都、德阳、绵阳、阿坝、广元、雅安、攀枝花、凉山等地震重灾区的校舍在经过两年的灾后重建已焕然一新,我们将以上7个地震极重灾区不计入统计范围。其他地区情况如下:   2008年四川省经济发展不同地区普通初中、小学校舍危房比较 项 目 普通初中 普通小学 发达 地区 次发达 地区 落后 地区 发达 地区 次发达 地区 落后 地区 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 2627593 4802359 5344675 3856807 6658789 8585323 危房面积(平方米) 68077 368132 748792 228741 461024 1246259 危房面积所占比例(%) 2.59 7.67 14.01 5.93 6.92 14.52   从普通初中校舍危房占总面积比例看,落后地区是发达地区的4倍多,次发达地区的近2倍;从普通小学校舍危房占总面积比例看,落后地区分别是发达和次发达地区的2倍多,次发达地区又高于发达地区。   (三)学校差距:   我们以成都平原的重点中学----双流县棠湖中学和农村普通中学----蒲江寿安中学的硬件、软件情况作比较。 城市国家级示范性普通中学与农村普通中学比较 项 目 双流县棠湖中学 蒲江寿安中学 占地面积 占地365亩,建筑面积17万多平方米 占地154亩,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 学生情况 教学班111个,学生6000余人 教学班60个,学生3300多人 师资配备 教职工近500人,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192人,一级教师161人,中高级教师占90%以上。 教职工216人,中高级教师共约50人,仅占25%。 硬件设施 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科技实验楼、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多媒体语音实验室、电子图书馆、音乐厅、体育场、学生公寓等。每个教学班均配备了计算机、电视机、录音机、大屏幕液晶投影仪和实物展示台。 拥有基本的教学楼、体育场、图书馆、学生食堂、学生公寓、多媒体教室。   两所学校在师资配备、硬件设施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距。如果说蒲江寿安中学这类农村普通中学还外在“温饱阶段”,那么各地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早已越过“小康阶段”,并迅速向国内外一流学校靠近。这种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城市“窗口”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断扩大,成为“择校风”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乡镇中心学校与村办小学之间的办学条件差距不断扩大,导致村办小学的青年教师大量流失。这种情况不仅在四川,而且在全国各地都较为普遍。   二、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当前教育不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不平衡的大环境有关,也与教育自身发展的周期规律有关,更与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的政策制度出现偏差、教育行政管理追求“急功近利”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这些主客观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叠加,最终促使教育不公问题的不断积累并加深。   (一)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教育不公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由80年代中期的1.8:1,90年代中后期的2.5:1,扩大到2008年的3.3:1(四川为3.1:1)。全国农村仍有近3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近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温饱状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投入力度。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以县为主”的新的农村义务教育治理体制,但农村边远县市的经济落后又从根本制约了教育发展的投入水平。因此,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经济发展失衡是导致我国基础教育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重要原因。   (二)政策制度安排不合理是造成教育不公的直接因素   政策制度安排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合理。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到上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4%,但这个目标从未实现,1996年还一度跌到2.4%,2007年为3.22%(四川仅为2.79%),远低于世界平均5.1%的水平。同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配置上,明显存在“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强调重点学校、忽视薄弱学校”的现象。这种不合理的政策及制度安排导致了教育发展上的“马太效应”,富有者更富,贫穷者更穷,从而促进了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学校差距的进一步加深。   (三)自身发展周期规律是造成教育不公的客观因素   与社会经济有周期规律一样,教育发展也有其自身特定的周期规律。在教育发展之初,由于受资金、人才等资源的约束,为了把教育这块蛋糕迅速做大,只有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到一定的重点领域,这一阶段的指导思想是“注重效率,兼顾公平”,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但教育公平问题也在不断积累。当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教育公平问题开始逐步显现并引起社会关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得不重视这些问题,并探寻解决之道,这一阶段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公平,兼顾效率”。然后,当教育不公平问题得到逐步遏制,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得到较好协调,教育事业才真正步入一个又快又好发展的良性阶段。因此,教育自身发展周期规律也会造成阶段性的教育不公。   (四)功利思想作祟是造成教育不公的主观因素   一些教育行政管理者为了追求亮点、追求政绩,有意制造与拉大城乡校际差距,搞“形象工程”,对“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过分投入,使本来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显得更加不合理,致使农村薄弱学校长期存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加剧了教育不公。   三、对策建议   教育是社会公正的“调节器”之一,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同时也是检验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如果其本身充满着不公平,不但难以起到调节作用,反过来会加速公众的社会不公正感,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社会隐患。解决教育不公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拖不得也拖不起,既需要各级行政部门立足长远,增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经济实力,从根本上解决支撑教育发展的保障问题,也需要从现实出发,立即着手解决教育发展中不合理的制度和政策,让教育事业尽快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树立“教育公平”理念   “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教育制度、法律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在我国特有的社会背景和教育发展阶段下,更有必要深化对社会发展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以及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更加重视教育公平的价值,把教育公平作为与发展效率同样重要的价值目标。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采取“城市反哺农村”、“发达地区帮助落后地区”、“优势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等措施,逐步缩小教育发展的城乡、地区、校际之间的差距。   (二)努力发展农村地区经济   教育不公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小依赖于城乡经济差距的缩小,城镇化进程每推进一步,城乡差距就缩小一步,城乡教育差距也会相应缩小一步。因此,应加大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依托,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和科技成果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并按照市场机制的需求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进一步落实好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努力破解“三农”难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少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为解决教育不公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改革现有的“城乡户籍”制度,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并鼓励农民自由流动和进城打工,促进“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化。   (三)构建合理的教育投入与分配机制   一是要加强政府在教育财政投入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尽快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达到4%”的目标,并逐步实现5%的世界平均水平。在预算安排时,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的落实,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   二是制定合理的教育经费分担机制。这方面,国际上已有很多成功的做法,比如日本的教育法律就明确规定了中央、都(道)、郡(县)对不同层次教育经费明确的分担比例。在法国,教师享有公务员待遇,有中央财政统一解决教师待遇。另外,在日常运行和建设维修经费的投入上,中央财政负责大学(工程师大学除外)、大区和省政府则承担中学,小学则完全由市(镇)来承担。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要注意克服取消农业税给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带来的冲击,把财税体制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结合起来,根据财权与事权相对称以及地区间教育公平原则,构建以省和市政府为主体,地方政府合理分担的农村义务  教育经费政府保障新机制。   三是建立农村及落后地区教育成本补偿机制。教育公平的实质就是政府作为资源配置主体应该对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大致确保各阶层受教育者受教育权利相对平等,针对弱势人群和农村地区应遵循公共教育资源从富裕流向贫穷的原则,将公共教育资源向弱势人群、农村地区倾斜。因此,要通过调整教育投入结构,把财力更多地投到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上;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整不同地区的政策,从富裕地区转移教育资源,帮助农村地区发展教育;建立规范的教育成本补偿制度,城市向农村、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支付人才培养、流失的部分教育成本。   (四)依法保护教育公平权利的实现   国外这方面的立法也是普遍的,比如日本在60年代就制定了《公平教育法》,条文的规定非常严谨细致,可以细到义务教育中,教室设施的基本配置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建议尽快推动国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平教育法》。保障国民接受教育的公平性,保障各类学校(包括民办学校)办教育的公平性,保障教育资源在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高收入阶层和普通民众之间配置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在教育领域出现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现象进行有效的打击与防范。   (五)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   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是加强薄弱学校硬件建设的良好契机。各地都应大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通过学校建设标准的法律规定,约束政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帮助和支持薄弱学校达到法定标准的同时,对原来基础很强的学校硬件建设也应有个上限,限制类似于“正反馈”的过量投资,以遏制在少数学校办学条件高投资的攀比现象,制止追求“奢华”的不良风气。同时,应逐步取消在公办学校中的所谓“重点”、“示范”的冠名,执行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标准,以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腐败没有可乘之机。
Copyright 2024 © www.93s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地址:成都青羊区白丝街33号
技术支持:成都源初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你是本站的第 5671869   蜀ICP备20230033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1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