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投稿
网站信息搜索:
社省委提案:加快“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进程 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
  能源危机、金融危机阴影还挥之未去,近年全球性大范围洪涝、大面积天旱、大量城市缺水的严峻现实,又预示着新的危机——水危机正在向人类袭来。与能源危机、金融危机一样,在严峻的水危机面前,我们中国、四川不可能独善其身、置身世外。   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社会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尽管四川是水资源大省,多年平均降水量4740亿m3,水资源总量2616亿m3,但仍面临着水资源供给严重短缺的局面。主要表现为:一是水资源补给时间分布不均,季节性缺水和年际性缺水严重,旱涝灾害频发。水资源补给主要源于大气降水和融雪水,加之西南季风气候和气温变化的影响,补给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总量的65%左右,很容易形成洪水。而12月至次年5月降水仅占全年的20%,农业用水较多的4、5月水量严重不足,导致春旱频繁。全省44%的耕地无灌溉水源,农业仍然靠天吃饭,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二是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生产力配置在地理空间上严重错位,地区性缺水严重。人口耕地集中、生产总值占全省85%的盆地腹部区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22%。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国际公认1750 m3用水紧张线的即有眉山、达州、巴中、遂宁、南充、资阳、内江、广安、自贡、成都和德阳等11个市。三是水环境持续恶化、水污染肆虐更加剧着水资源短缺。据测算,2015年我省城市需水量123.54 亿m3 /年,日均需水量3380万m3,日供水量仅为815 万m3,缺口将达到2565万m3/日。2020年全省城市需水量200.9 亿m3/年,日均需水量5457 万m3,日均供水量仅为1040 万m3,缺口将扩大到4457万m3 /日。   与短缺同时并存的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和严重浪费。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骨干工程明显不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0%,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结构型浪费、生产型浪费和消费型浪费十分严重。农业至今仍普遍沿用传统的漫灌方式,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与发达国家70% —90%相差30—50个百分点,且现有灌溉用水量超过作物合理灌溉用水量0.5—1.5 倍,生产单位粮食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多。工业重复用水率仅为30%—40%,低于东部沿海一些省市,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差40个百分点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340m3,是日本的18.5倍,是美国的22.7倍。此外,省内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均大大高于全国同等城市平均水平,多数城市(城镇)用水器具和管网漏水率在10%以上,最高的达30%。   步步进逼的水危机已经对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大隐患。实现“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既要千方百计地解决好巨额资金需求和不断增长的能源需要,又要保证水资源的充足供给,一旦工业缺水、农业缺水、城市缺水、生产缺水、生活缺水,再美好的规划蓝图都会落空。科学应对水危机,必须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开源的根本途径是建设蓄水工程,加快“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进程,节流的治本之策是建设节水型社会。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进程   我省作出“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战略部署,是从供给方面应对我省水危机的重大举措,将显著提高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全省农业灌溉用水的问题。   第一,加快推进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加快亭子口水利枢纽、武引二期、水井沟、二郎庙、永定桥等已开工的重点工程建设的进程;大力推进升钟水库灌区二期、毗河引水一期、向家坝灌区一期,天生桥水库等重点工程的前期工作,促成尽快开工上马。   第二,把工程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历史的经验证明:任何工程在大干、快上的时候,都存在强调质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必须从科学、经济、系统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材料和新工艺,进行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在技术选择上,应以安全、可靠、节约、耐用、便于操作运用为原则,工程结构外观上与所处自然环境和城乡环境相互协调。水利工程设施应与民用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发挥综合功能。要确保每一项工程经得起自然、历史、时间的检验,杜绝“豆腐渣”工程。   第三,以多元化筹资保障水利工程投入。要在争取国家对我省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更多资金支持的同时,科学调整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结构,增加各级财政对水利工程的投入。开放水利建设市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工程建设和运营。积极探索政府规划引导、市场化运作筹资新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广泛调动各方投入的积极性。在区分工程不同功能属性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模式。公益性水利工程以政府投资为主;经营性水利工程以市场融资为主;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并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和经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制度,规范和完善现有水利行业行政事业性收费,保证全额征收并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积极鼓励受益区群众以及企业投劳、投资参与水利工程建设。   第四,处理好骨干工程和配套工程的关系。应切实避免“有钱买马无钱配鞍”的现象。将配套工程纳入骨干工程预算,实行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形成完善的配套网络体系,从而保证每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二、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结构   第一,推动从“以需水能力定供水能力”到“以供水能力定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通过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关系,将各产业的结构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形成与资源禀赋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结构。   第二,实施“虚拟水”战略。在丰水区域重点布局和发展高耗水型经济,在缺水区域则重点发展和布局低耗水型、节水型经济,以确保我省各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供给保障相适应、相协调、相平衡。通过结构调整优化配置水资源,将水资源从低效益用途配置到高效益领域,提高单位水资源消耗的经济产出水平。   三、完善节水工程技术体系   第一,加强水资源管理硬件设施建设。建设水量水质自动监督系统。整合资源,实行水利、环保信息共享。加强取水用水监控和计量设施建设。在大中型灌区建设自动化监控中心,监控输水网络。   第二,积极推进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工程和集雨节灌工程。因地制宜,在有条件的地区采取保墒固土、生物节水、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   第三,对高耗水工业企业实行节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工艺,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循环用水能力,逐步淘汰技术落后、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应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第四,加快对跑冒滴漏严重的城市供水管网的技术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加强城镇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设施建设,普及节水器具,推广中水设施建设,扩大中水利用。   第五,加快节水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将重大节水科技创新项目列入科技发展计划,重点围绕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组织开展共性、关键和前沿节水技术的科研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节水技术推广体系,提高节水技术服务水平。   四、建立和健全节水制度   第一,健全节水法规。进一步完善《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施办法》、《四川省饮用水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条件成熟时制定《四川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四川省节约用水条例》等,形成适应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法律制度体系。加强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加大对水污染的惩罚力度。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和监督的职责范围,依法界定流域和区域的事权,实现多水源调度、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   第二,健全水权制度。遵循用水安全原则、优先权原则与共同发展原则,合理进行初始水权分配,对初始水权的权属范围、分配方式、年限、调整、改变、转让、中止等内容加以明确规定。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实行水权有偿转让。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按照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建立和健全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在用水户可承受范围内,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标准,逐步提高水利工程和城市供水价格。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监管,防止乱涨水价,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和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实行两部制水价和累进加价制度。   第四,健全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制定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等各领域用水定额和基本计量水价,以定额核定用水总量,层层实施用水总量控制,总量不足调结构,确保总量控制指标。第五,建立社会公众参与制度。成立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分配、管理和监督。用水户协会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调动广大用水户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
Copyright 2024 © www.93s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地址:成都青羊区白丝街33号
技术支持:成都源初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你是本站的第 5670227   蜀ICP备20230033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1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