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投稿
网站信息搜索:
到抗震救灾一线去——记九三社员、苍溪县网络信息和新闻中心记者刘辉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在第一时间到受灾地方去,到灾情最重的地方去,还要鲜活报道好抗震救灾中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把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受灾群众的关心,干群齐心合力抗震抗灾的情景报道出来。” ——面对苍溪史无前例的“5﹒12”大地震,县网络信息和新闻中心新闻工作者、九三社员刘辉默默无闻,始终坚守在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承诺,彰显了一名九三社员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一腔热血 积极投身抗震救灾一线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是一个黑色而苦难的一刻,一场举世震惊的灾难突如其来——以汶川为震中的特大地震严重波及我县。顷刻之间,梨乡大地山摇地动、路断桥横、房屋倾倒:顷刻之间,苍溪县城大街小巷尘土飞扬,近10万群众惊慌失措:就在顷刻之间,个子高、步子大的刘辉没有第一个冲出办公室。事后,他说,我是一名记者,我要用镜头见证苍溪这段史无前例的不幸过程。这也是一名九三社员在顷刻之间作出的生死抉择,他从容地冲到保险柜前,拿出相机,一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同心广场、滨江路、城郊中学等地,在第一时间投入到抗震救灾报道当中。 “咔嚓”,房屋坍塌。 “咔嚓”,转运伤员。 “咔嚓”,街头宣传。 …… 一幅幅画面,一个个瞬间,在与时间的赛跑中,刘辉为灾难刻下了一尊尊群像,他为历史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5月21号凌晨1点5分,小雨淅淅沥沥,正是连日来疲于奔命的人们熟睡的时间。刘辉没有休息,他正在苍溪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值夜班。当他得知当时有志愿者要在县救灾物资仓库卸运救灾物资的消息后,立即拿起相机,骑着摩托车赶往目的地。他到了仓库,细雨点使他成了个“落汤鸡”,但他仍然坚持采访……已经是早上7点了,志愿者们卸完了最后一批救灾物资,都累得在仓库中席地而睡。而刘辉没有停歇,又奔回指挥部,跟随领导下乡查灾…… 地震造成大片房屋坍塌,大量地质灾害滑坡……断瓦残垣、摇摇欲坠的楼房、陡峭的山岩,一不留神就有生命危险。他深入危险境地,摔倒了爬起来继续拍摄,认真记录每个灾情。为了拍到灾情全貌,他要在抓住领导走之前的十几分钟内爬上山头等高处寻找最佳角度;为了灵活拍摄,他跑到房前屋后、坡上坡下…… 一个个被轻描淡写的细节,没有经历过的人又怎知其中的惊心动魄? “说实在话,我这个年龄,还比较年轻,遇到情况应该冲在最前面。”在刘辉看来,这一切是理所当然。如今,成为了我们九三社员学习的榜样,他反而有些惶恐:“每个新闻工作者都会这么做的,每个九三社员都有这种精神。” 十分用心 总在灾情最重的地方出现 “首先是我被感动了,而后带着感动去报道,”    5月13日一大早,刚在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熬了个通宵的刘辉,得知三川镇灾情严重,该镇阳观村4组41户中就有29户房屋全倒,他决定马上赶赴三川。此时,为了在第一时间拍摄到灾情,他借了同事的摩托车,冒着余震的危险,近50公里的山路不到一个半小时就赶到了阳观村。他向当地干部询问群众灾害损失和安置情况,还走进临时搭起的帐篷,询问他们家里受灾的情况,耐心细致的为受灾群众做心理安抚工作,并详细作了采访记录,总结三川灾情,提炼三川抗震救灾经验。在不到半天的采访中,他走遍了该村的29户全倒户;在下午的5个小时,他又跑遍了该镇其他近100户受灾群众。回到县城,已经是万家灯火之时了。当天晚上,他满怀激情写下了《三川镇抗震救灾进行时》的新闻稿件,及时传递了地方抗震救灾声音,介绍了抗震救灾经验,为其他地方工作提供了典范。 在龙洞、石马、高坡,在九龙山、在亭子口,在田间、在车间……为了出色的完成报道任务,刘辉克服一切困难,每天翻山越岭,一边拍摄、一边采访。有时是前后跟踪采访两三天,先后修改十多次稿件,晚上没有灯,就借助电筒工作。抗震救灾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感动了他,也通过他发回的报道感动了更多的人。即便是这样,他还总担心,时刻以出精品来严格要求自己的报道。 三番五次 总有太多的对不起留给家人   县网络信息和新闻中心工作特殊,白天在外面采访,晚上在办公室些稿件,下半夜回家是常有的事。在抗震救灾期间,隔两个晚上还要值一个通宵的夜班。不巧,身为独子的他这时母亲正生病住院,妻子是高三教师,每晚上自习要到11点才回家,孩子才两岁多,照顾家里的事就全落到年老体衰的父亲身上。深夜回到家,总看到父亲要腰腿痛翻来覆睡不着觉……刘辉心里有些内疚,但为了工作,为了全县上万受灾群众,他觉得今天的奔忙值得。这些天来,早上离家时,一家人在睡觉;晚上回家时,一家人还在睡觉,成天见不到人影。白天只是和家人打了个电话告诉去向,晚上要找人一准儿在办公室或指挥部。    大地震已经过去,余震却是不断。滨江路、体育场、同心广场……全城的人都忙着避灾。可是刘辉没有时间搬家。5月12日晚,地震过后的第一个晚上,刘辉忙到凌晨1点才回家,一家人都蹲在家门外的台阶上不敢进屋,2岁的儿子老远看见刘辉就叫开了:“爸爸,我们住哪儿?” 刘辉强忍住泪水,一边抱着儿子往楼上冲,一边安慰家人:“不要怕,有爸爸在。”虽然这样,但一家人在惊恐中度过了第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天不亮,刘辉又到三川镇采访去了。晚上回家时,听说父亲已经在滨江路边搭建了一间临时窝棚。住进窝棚,刘辉没有更多的话语,眼中浮现的总是老父亲一边照顾母亲,一边拖着疲惫的身子扯篷布、搭帐篷、搬床铺……不知道多少次往返家和临时居住点的身影。接连10多天,妻子虽然理解支持他的工作,也忍不住对儿子抱怨:以后千万不要嫁给搞新闻的!因为两周没和儿子见面,儿子竟然假装“不认识爸爸了”。面对这些,刘辉没有退却,反而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抗震救灾中……   就这样,从灾情出现,到现在,他都坚持奋战在抗震救灾报道一线,采写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画面和新闻报道,如实的通过《苍溪周讯》、《苍溪党政公众信息网》把我县的灾情反映给全县人民群众,及时报送到上级媒体。截止目前,刘辉共采写抗震救灾新闻报道40余篇,其中两篇被《四川新闻网》采用,两篇被《广元日报》采用。“如果你的报道不够精彩,那是因为你离战场太远。对于每一个新闻记者来说,能够在第一时间奔赴新闻的最前沿,出现在事发现场,记录和探寻事件的真相,一直是我心中最理想的境界。”刘辉面对成绩,如是说。
Copyright 2024 © www.93s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地址:成都青羊区白丝街33号
技术支持:成都源初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你是本站的第 5674152   蜀ICP备20230033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1719号